易仁堂小兒推拿培訓之推拿穴位大全詳解
(本章部分內容來源于網絡)
第一節 頭面頸項部穴位
一、天門(攢竹)——用于外感感冒、咳嗽、發熱。
[位置] 兩眉中間至前發際成一直線。
[操作] 兩拇指自眉心交替直推至前發際,稱推攢竹,又稱開天門,推24次,若自眉心推至囟門,則稱為大開天門。
[作用] 開天門具有疏風解表,開竅醒腦,鎮靜安神的作用。
[臨床應用] 常用于外感發熱,頭痛等癥,多與推坎宮,推太陽等合用。若驚惕不安,煩躁不寧多與清肝經、按揉百會、掐揉小天心等合用。對體質虛弱、出汗較多,佝僂病患兒慎用。
二、坎宮(眉弓、魚腰)——用于外感感冒、咳嗽、發熱。
[位置] 自眉頭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橫線。
[操作] 用兩拇指自眉心沿兩側眉梢做分推,其余四指輕放在頭部兩側固定之。推30-50次,稱推坎宮,亦稱分頭陰陽。
[作用] 推坎宮能疏風解表,醒腦明目,止頭痛。
[臨床應用] 常用于外感發熱、頭痛,多與推攢竹、揉太陽、揉耳后高骨組成“治外感四大手法”配合應用;若用于治療目赤痛,多和清肝經、掐揉小天心、取天河水、推涌泉等合用。
三、太陽——用于外感感冒、咳嗽、發熱。
[位置] 眉梢與目外眥之間,向后約1寸凹陷處。
[操作] 兩拇指橈側自前向后直推,稱推太陽;用中指端揉該穴,稱揉太陽或運太陽。向眼方向揉為補,向耳方向揉為瀉。操作均30-50次。
[作用] 揉推太陽具有疏風解表、清熱、明目、止頭痛的作用。
[臨床應用] 主要用于外感發熱。外感表實頭痛用瀉法;外感表虛、內傷頭痛用補法。
男掐太陽發汗,女掐太陰發汗,左太陽,右太陰。
四、印堂(眉心)——用于頭面總收法。
[位置] 兩眉內側端連接中點處。
[操作] 用拇指甲在眉心處掐,掐3-5次,稱掐印堂。用拇指端揉,揉20-30次,稱揉眉心。
[作用] 掐印堂能醒腦安神,揉眉心能祛風通竅。
[臨床應用] 掐印堂治療驚風,常與掐十宣、掐人中、掐承漿等合用;揉眉心能治療感冒,頭痛,常與治外感“四大手法”等配合應用。
五、山根(山風、二門)
[位置] 在印堂之下,兩目內眥中間。
[操作] 用拇指甲掐,掐3-5次,稱掐山根。此穴不推專用掐法。
[作用] 掐山根具有開關竅,醒目定神的作用。
[臨床應用] 治療驚風、昏迷、抽搐等癥,多與掐人中、掐老龍等合用。山根常作為小兒望診部位之一。山根色青為驚為痛,亦為積滯;藍色為喘為咳。
六、人中(水溝)——用于驚厥。
[位置] 人中溝正中上1/3處與下2/3交界處,屬督脈。
[操作] 用拇指甲掐,掐3-5次,或待患兒哭出聲后稍等十幾秒再停止,稱掐人中。
[作用] 掐人中能醒神開竅。
[臨床應用] 主要用于急救。對于中暑、窒息、驚厥或抽搐,掐之有效,多與掐十宣、掐老龍等合用。
七、迎香(井灶、洗皂、寶瓶)——用于流涕、各種鼻炎。
[位置] 鼻翼外緣旁開0.5寸,鼻唇溝陷中。
[操作] 用食指、中指或兩拇指橈側按揉,揉20-50次,稱揉迎香。
[作用] 揉迎香具有宣肺氣、通鼻竅的作用。
[臨床應用] 治療感冒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涕、呼吸不暢,多與清肺經、拿風池等合用,配合治外感“四大手法”效果則更好??勺杂愕雇浦羶扔?迎香上1寸處)。
八、囟門(泥丸)——用于反復感冒、鼻塞,多用擦法。
[位置] 前發際正中直上2寸,百會前骨陷中。
[操作] 兩手扶小兒頭,兩拇指自前發際交替推至囟門,或自囟門向兩旁分推,若小兒囟門未閉,應推至邊緣;或用掌心輕揉囟門,推或揉30-50次。
[作用] 推、揉囟門能鎮驚安神、通竅。
[臨床應用] 多用于頭痛、驚風、鼻塞等癥。正常前囟在出生后12-18個月閉合,操作時手法要輕柔,不可用力按壓。
九、百會——用于所有病癥,擦顫法治陰,揉顫法治陽。
[位置] 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會處。后發際正中直上7寸。
[操作] 用拇指螺紋面或掌心,按、揉或按揉,按3-5次,揉或按揉30-50次,稱按百會、揉百會或按揉百會。
[作用] 百會為諸陽之會,按揉百會能安神鎮驚,升陽舉陷。
[臨床應用] 治療驚風、驚癇、煩躁等癥,多與清肝經、清心經、掐揉小天心等合用;用于遺尿、脫肛等癥,常與補脾經、補腎經、推三關、揉丹田等合用。灸百會,用于虛寒證。新生兒和小嬰兒很少單獨用按百會,多用揉百會或按揉百會。
十、耳后高骨(高骨)——用于外感感冒、咳嗽、發熱。
[位置] 耳后入發際,乳突后緣高骨下凹陷中。
[操作] 用兩拇指或中指端揉,揉30-50次,稱揉耳后高骨?;蛴脙赡粗竿七\,運30-50次,稱運耳后高骨?;蛴脙赡粗讣灼?,掐3-5次,稱掐耳后高骨。
[作用] 揉耳后高骨能疏風解表。
[臨床應用] 治療感冒頭痛,多與推攢竹、推坎宮、揉太陽合用;亦能安神除煩,治療神昏煩躁等癥。
十一、風池——用于外感感冒、發熱。
[位置] 頸后發際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線.
[操作] 用拇指、食指或拇指、中指相對用力,拿揉或拿3-5分鐘,稱拿揉風池或拿風池。
[作用] 拿風池具有發汗解表,祛風散寒作用。
[臨床應用] 本法發汗效果顯著,往往立見汗出;若再配合推攢竹、掐揉二扇門等,發汗解表之力更強。多用于感冒頭痛,發熱無汗等表實證。表虛者不宜用本法。拿揉風池亦可治療落枕、項背強痛等癥,還可配合局部揉法,祛風散寒,解痙止痛。
十二、天柱骨(天柱)——用于發熱、嘔吐、咽部發紅。
[位置] 頸后發際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線。
[操作] 用拇指或食指、中指指面自上而下直推,推100-300次,稱推天柱骨.或用湯匙邊蘸水自上而下刮,刮至皮下輕度淤血,稱刮天柱。
[作用] 推、刮天柱骨具有降逆止嘔,祛風散寒的作用。
[臨床應用] 治療惡心、嘔吐,多與橫紋推向板門、揉中脘等合用。單用本法獨穴治療亦有效,但推拿次數較多。治療外感發熱、頸項強痛等癥,多與拿風池、掐揉二扇門等同用;用刮法多以湯匙邊蘸薄菏汁、涼水或麻油自上而下,刮至局部皮下有輕度瘀血,治暑熱發痧等癥。治療風熱外感發熱、咽痛等癥,多與掐揉少商、重推脊、揉扁桃體外方、清天河水等同用。
十三、橋弓——用于咽炎、喉炎。
[位置] 在頸部兩側,沿胸鎖乳突肌成一線。
[操作] 用拇指和食指或拇指和中指的螺紋面,相對用力,在患側胸鎖乳突肌處揉、揉捏、提拿,或用拇指抹。揉3-5分鐘,揉捏10次,提拿3-5次。
[作用] 揉、抹、拿橋弓具有活血化瘀,消腫的作用。
[臨床應用] 用于治療1周歲以內小兒肌性斜頸,常與頸同部搖法、扳法,頸項、肩背部揉法等同用。按:此穴名原系從成人推拿中“抹橋弓“而來,抹橋弓可降低顱內壓及降低血壓。小兒推拿臨床中常揉捏提拿此處以治療斜頸,橋弓為經驗穴。
第二節 胸腹部穴位
一、天突——用于咳嗽、嘔吐、喘促,可與內關穴配合用。
[位置] 在胸骨切跡上緣正中凹陷中。
[操作] 用中指端按揉100-300次,稱按揉天突;用雙手拇指相對擠捏,至皮下瘀血成紫紅色,稱擠捏天突。
[作用] 按揉天突,具有理氣化痰,降逆止嘔,止咳平喘的作用。
[臨床應用] 對于氣機不利,痰涎壅盛,或胃氣上逆所導致的痰喘、嘔吐,多與推揉膻中、揉中脘、運內八卦等合用;外感發熱擠捏天突至局部輕度瘀血,在本穴兩側相隔一寸處再擠捏一次,配合清天河水、推脊、拿風池,可發汗退熱。急性扁桃體炎除擠捏天突穴外,配揉扁桃體外方、掐少商、清板門等,療效較好。
二、膻中——用于咳嗽。
[位置] 胸骨正中,兩乳頭連線中點。
[操作] 用中指端揉50-100次,稱揉膻中;用兩拇指自膻中向兩旁分推至乳頭50-100次,稱為分推膻中;用食、中指自胸骨切跡向下推至劍突50-100次,稱為推膻中。
[作用] 膻中為氣之會穴,推、揉膻中能寬胸理氣,止咳化痰。
[臨床應用] 常用于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胸悶、咳嗽、吐逆、痰喘等癥。治療嘔吐、噎氣常與運內八卦、橫紋推向板門、分腹陰陽等合用;治療喘咳常與推肺經、揉肺俞、分推肩胛骨等合用;治療痰吐不利常與揉天突、按揉豐隆等合用。
三、乳根——用于咳嗽。
[位置] 第五肋間隙,乳頭直下0.2寸。
[操作] 術者用食指或中指端揉30-50次,稱揉乳根。
[作用] 揉乳根化痰止咳,消食化滯。
[臨床應用] 用于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、胸悶、胸痛、咳喘等癥,多與揉乳旁、推揉膻中合用。
四、乳旁——用于咳嗽。
[位置] 乳頭外側旁開0.2寸。
[操作] 以兩手拇指或中指指端揉30-50次,稱揉乳旁;或用兩手拇指、中指拿3-5次,稱拿乳旁。
[作用] 揉乳旁,具有寬胸理氣,止咳化痰作用。拿乳旁,有降逆止嘔作用。
[臨床應用] 常與揉乳根同時操作,能加強理氣化痰止嗽的作用,用中指和食指同時按于乳旁、乳根兩穴位上揉之。本穴配合推揉膻中,揉肺俞、揉中府、揉云門對由痰涎壅塞而致的肺脹有效。
五、脅肋——用于痰咳。
[位置] 從腋下兩脅至天樞處。
[操作] 用兩手掌從小兒兩側腋下搓摩至天樞處50-100次,稱搓摩脅肋,又稱按弦走搓摩。
[作用] 順氣化痰,除胸悶,開積聚。
[臨床應用] 搓摩脅肋性開而降,對小兒由于食積、痰涎壅盛、氣逆所導致的胸悶、腹脹、氣喘等有效。
六、中脘(胃脘、太倉)——用于嘔吐、腹瀉、積滯。
[位置] 肚臍正中直下4寸,即胸骨下端劍突與臍連線的中點。
[操作] 用指端或掌根按揉100-300次,稱揉中脘;術者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5分鐘,稱摩中脘;術者用食指、中指指面自中脘向上直推至喉下或自喉往下推至中脘100-300次,稱推中脘。
[作用] 揉、摩中脘能健脾和胃,消食和中。
[臨床應用] 中脘為胃之募穴,專治消化系統疾病。臨床常用于泄瀉、嘔吐、腹脹、腹痛、食欲不振等病癥,多與按揉足三里、推脾經等合用。推中脘自上而下主治胃氣上逆、噯氣嘔惡;自下而上直推臨床少用,可使小兒吐。
七、腹——用于便秘、腹瀉、腹脹痛、消化不良。
[位置] 腹部。
[操作] 用兩手拇指自劍突下沿肋弓邊緣或自中脘至臍,向兩旁分推100-200次,稱分推腹陰陽;術者用掌面或四指指腹摩5分鐘,稱摩腹。
[作用] 摩腹、分推腹陰陽,具有健脾和胃,理氣消食的作用。
[臨床應用] 分推腹陰陽,能理氣消食,降氣和胃,善治乳食停滯,胃氣上逆引起的惡心、嘔吐、厭食等;逆時針摩腹為補法,能健脾止瀉,用于脾虛瀉、寒濕瀉。摩腹常與補脾經、捏脊、按揉足三里合用,作為小兒保健推拿手法。
八、臍(神闕)——用于便秘、瀉泄。
[位置] 在肚臍中。
[操作] 用中指端或掌根揉100-300次,稱揉臍;術者用指腹或手掌面摩稱摩臍。逆時針方向揉為補,順時針方向揉為瀉,順逆各半揉之為平補平瀉。
[作用] 揉、摩臍能補能瀉,補之具有溫陽散寒、補益氣血、健脾和胃的作用;瀉之具有消食導滯的作用。
[臨床應用] 多用于寒濕、脾虛、腎虛型泄瀉,氣虛型便秘,疳積等癥。臨床上揉臍、摩腹、推上七節骨、揉龜尾常配合運用,簡稱‘’龜尾七節,摩腹揉臍“,治療腹瀉效果較好;瀉之能下,治療濕熱型泄瀉、實熱型便秘、痢疾;平補平瀉則能和,多用于先天不足,后天失調或寒濕凝聚、乳食停滯、傷乳食瀉等。
九、天樞——用于瀉泄、腹脹痛。
[位置] 臍旁2寸,屬足陽明胃經。
[操作] 用食指或中指揉50-100次,稱揉天樞。
[作用] 揉天樞能疏調大腸,理氣消滯。
[臨床應用] 天樞為大腸之”募穴”,常用于治療急慢性胃腸炎及消化功能紊亂引起的腹瀉、嘔吐、食積、腹脹、大便秘結等病癥。
揉天樞與臍可同時操作,即中指按臍,食指和無名指各按兩側天樞穴的三指揉法。
十、丹田——用于遺尿、手腳發涼。
[位置] 下腹部,臍下2寸與3寸間.
[操作] 用手指、手掌揉或摩,揉50-100次;摩5分鐘,稱揉丹田或摩丹田。
[作用] 揉、摩丹田具有培腎固本,溫補下元,分清別濁的功效。
[臨床應用] 用于治療小兒先天不足,下元虛冷的腹痛、遺尿、脫肛等病癥,常與補腎經、推三關、揉外勞宮等合用;治療尿潴留常配推箕門、清小腸、揉關元等有一定療效。
十一、肚角——用于腹痛。
[位置] 臍下2寸,旁開2寸兩大筋。
[操作] 用拇指、食指、中指三指由臍旁向深處拿捏3-5次,稱拿肚角,一拿一松為一次。
[作用] 拿捏肚角能理氣消滯,是止腹痛的要法。
[臨床應用] 對各種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應用,尤其是對于寒痛、傷食痛效果更好。拿捏肚角刺激較強,一般拿捏3-5次即可,不能拿捏時間太長,為防止患兒因手法刺激哭鬧而影響手法的操作和治療效果,一般在其他手法推畢,再拿此穴。
第三節 腰背骶部穴位
一、肩井(膊井)——用于所有病癥的最后總收法。
[位置] 在大椎與肩峰連線之中點,肩部筋肉處。
[操作] 用拇指與食指、中指對稱用力提拿3-5次,稱拿肩井;用指端按其穴10-30次,稱按肩井。
[作用] 按、拿肩井能宣通氣血,發汗解表。
[臨床應用] 臨床上多用于治療結束后的總收法(結束手法),也可配合外感“四大手法”用于治療感冒;配合拿曲池、拿合谷治療產傷所致的一側臂叢神經麻痹,上肢抬舉不利等癥。
二、大椎——用于發熱、咽部發紅。
[位置] 第七節頸椎下凹陷中。
[操作] 用中指端揉20-30次,稱揉大椎。
[作用] 揉大椎能清熱解表。
[臨床應用] 主要用于感冒發熱、項強、咳嗽等癥。此外用提捏法,以屈曲的食指、中指蘸清水在穴位上提捏,至局部皮下出現輕度瘀血為止,對百日咳有一定的療效。
三、風門——用于咳嗽。
[位置] 第二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
[操作] 用兩拇指或食指、中指指端在風門穴揉100-300次,稱揉風門。
[作用] 揉風門能解表,止咳平喘。
[臨床應用] 多用于外感風寒、咳嗽氣喘,配清肺經、揉肺俞、推揉膻中等穴,宣肺解表,止咳平喘。主治感冒、咳嗽、氣喘、鼻塞等。治療背腰部肌肉疼痛,與拿委中、拿承山、拿昆侖等結合應用。
四、肺俞——用于咳嗽、喘癥。
[位置] 第三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
[操作] 用兩拇指或食指、中指端在肺俞穴揉100-300次,稱揉肺俞;兩拇指分別自肩胛骨內緣從上向下推動100-300次,稱推肺俞,或稱分推肩胛骨。
[作用] 揉、分推肺俞能調肺氣,補虛損,止咳嗽。
[臨床應用] 多用于外感咳嗽,常配合治外感“四大手法”、清肺經、揉膻中等,疏風解表、宣肺止咳。主治喘咳、痰鳴、胸悶、胸痛、發熱等。支氣管哮喘,多與推揉膻中、揉天突、搓摩脅肋、運內八卦等配合使用,以寬胸平喘、降氣化痰;如久咳不愈時可加補脾經、揉脾俞以培土生金,效果更好。
五、脾俞——用于所有脾胃病。
[位置] 第十一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
[操作] 用兩手拇指螺紋面或一手食指、中指指端在脾俞穴揉100-300次,稱揉脾俞。
[作用] 揉脾俞具有健脾胃,助運化,祛水濕的作用。
[臨床應用] 常用于治療嘔吐、腹瀉、疳積、食欲不振、水腫、慢驚風、四肢乏力等。多與補脾經、按揉足三里等合用,治療脾胃虛弱、乳食內傷,消化不良等癥。并能治療脾虛所引起的氣虛、血虛、津液不足等。
六、腎俞——用于遺尿、驚嚇。
[位置] 第二腰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
[操作] 用兩手拇指螺紋面著力在腎俞穴揉50-100次,稱揉腎俞。
[作用] 揉腎俞能滋陰壯陽,補益腎元。
[臨床應用] 常配補脾經、揉臍、推上七節骨、推三關、補大腸等穴,治療脾腎陽虛型腹瀉,以溫補脾腎,固腸實便;小兒遺尿,多為先天腎氣不足,下元虛冷所致,常配合揉丹田、擦腰骶部、按揉百會、推三關、補脾經等溫補腎氣,固澀下元;小兒麻痹后遺癥,配合按腰陽關、拿委中、按足三里及患側局部的推、揉、?法,使之通經活血,榮筋養肌,幫助痿軟的肢體恢復功能。
七、脊柱——用于發熱、脾虛癥,保健常用。
[位置] 大椎至長強成一直線。
[操作] 用食指、中指指腹自上而下做直推100-300次,稱推脊柱;用捏法自下而上捏3~5遍,稱捏脊法。捏脊一般操作5遍,最后2遍每捏三下將脊背提一下,稱為“捏三提一”法。在捏脊前先在背部輕輕撫摩幾遍,使肌肉放松。
[作用] 捏脊具有調陰陽、理氣血、和臟腑、通經絡、強健身體的作用。推脊,重推脊,清熱;輕推脊,安神。
[臨床應用] 捏脊是小兒保健推拿常用手法之一。常與補脾經、補腎經、推三關、摩腹、按揉足三里等合用,治療先、后不足的一些慢性病癥。本法單用不僅常用于小兒疳積、腹瀉等癥。
重推脊,多與清天河水、退六腑等合用以清熱。輕推脊,配合按揉百會,掐揉小天心,清肝經,用于小兒驚啼,夜寐不安。
八、七節骨——用于腹瀉、便秘。
[位置] 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(長強穴)成一直線。
[操作] 用拇指橈側面或食指、中指指面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直推100-300次,分別稱為推上七節骨和推下七節骨。
[作用] 推上七節骨能溫陽止瀉;推下七節骨能瀉熱通便。
[臨床應用]
推上七節骨,多用于虛寒腹痛、脾虛瀉、寒濕瀉、久痢等癥。臨床上常配合運用按揉百會、揉丹田等,治療氣虛下陷的脫肛、遺尿等癥。若屬實熱證,則不宜用本法,用后多令小兒腹脹或出現其他病癥。
推下七節骨,多用于腸熱便秘或痢疾等癥。若腹瀉屬虛寒者,不可用本法,恐防滑泄。
九、龜尾(尾閭、長強、尾尻)——用于便秘、瀉泄、脫肛。
[位置] 尾椎骨端。
[操作] 術者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100-300次,稱揉龜尾。
[作用] 揉龜尾能通調督脈之經氣,調理大腸。
[臨床應用] 龜尾穴為督脈經之長強穴,其性平和,能止瀉,也能通便。多與揉臍、推七節骨配合應用,以治腹瀉、便秘等癥。
◆小結
1、按揉肺俞、按揉脾俞、按揉腎俞三法主要能調治肺、脾、腎本臟疾病,如本臟虛損,能補其不足;若邪實,則能瀉其有余。
2、揉風門、推脊柱、揉大椎均能清熱,基中重推脊柱清熱作用較大,揉風門、揉大椎兼能祛風解表治喘咳。捏脊常為小兒保健推拿重要手法之一。
3、推七節骨、揉龜尾均能調治腸道疾患,止痢止瀉,常常配合運用。推七節骨在操作中有嚴格的方向性,推上七節骨能溫陽止瀉,推下七節骨能瀉熱通便。
第四節 上肢部穴位
一、脾經(脾土)——用于脾胃病、脾濕咳嗽、日常保健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,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加入方式:13863128401,QQ:3066327729。(注:含全套資料、手法、穴位視頻、網絡指導。)
二、肝經(肝木)——用于所有病癥、眼疾重用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三、心經(心火)——用于內熱癥,驚嚇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四、肺經(肺金)——用于咳嗽、喘促、發熱、便秘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五、腎經(腎水)——補腎陰用于熱癥,補腎陽用于寒癥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六、五經——用于保健、發熱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七、大腸——用于久咳、便秘、腹瀉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八、小腸——用于發熱、尿頻、尿黃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九、腎頂——用于自汗、盜汗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十、腎紋——用于眼部疾患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十一、四橫紋——用于積食、積食內熱、挑疳部位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十二、小橫紋——用于內熱癥、口瘡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十三、掌小橫紋——用于所有咳嗽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十四、胃經——用于嘔吐、胃熱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十五、板門——用于積滯、腹脹、嘔吐、腹瀉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十六、內勞宮——用于驚嚇、內熱、發熱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十七、內八卦——用于咳喘、積滯、泄瀉、嘔吐、腹脹等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十八、小天心(魚際交)——用于驚嚇、感冒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十九、總筋——用于發熱、便秘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二十、大橫紋——分手陰陽可用于一切癥狀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二十一、十宣(十王)——十宣放血用于高熱不退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二十二、老龍——用于驚嚇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二十三、端正——左端正升清用于腹瀉,右端正降逆用于嘔吐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二十四、五指節——用于驚嚇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二十五、二扇門——用于風寒感冒、發熱,體弱喘促少用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二十六、二人上馬——用于久熱、遺尿、咳嗽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二十七、外勞宮——用于寒癥感冒、腹痛、腹瀉等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二十八、威靈——用于驚嚇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二十九、精寧——用于驚嚇、痰咳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三十、外八卦(外八方)——用于外感、反復感冒癥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三十一、一窩風——用于外感風寒感冒、腹痛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三十二、膊陽池——用于便秘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三十三、三關——用于寒癥、咳嗽、發熱、腹痛等,性熱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三十四、清天河水——用于外感風寒感冒、發熱、傷寒食、嘔吐、腹瀉,性溫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三十五、取天河水——用于風熱感冒、內熱癥咳嗽、發熱、腹瀉等,性涼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三十六、六腑——用于所有內熱癥發熱、咳嗽、腹瀉等,性寒。
欲了解該部分詳細內容請先加入“網絡媽媽班”學習。
第五節 下肢部穴位
一、箕門——用于尿頻、小便不出、發熱癥。
[位置] 大腿內側,膝蓋上緣至腹股溝成一直線。
[操作] 術者用食指,中指指面自膝蓋內側上緣至腹股溝做直推法100-300此,稱推箕門。
[作用] 推箕門能利尿清熱,滋陰,其性平和。
[臨床應用] 治療尿潴留多與揉丹田、按揉三陰交合用,治療心經有熱所致小便赤澀不利,多與清小腸合用。治療尿閉則自上往下推;治療水瀉無尿則自下往上推,有利小便,實大便的作用。
二、百蟲(血海)——用于濕疹。
[位置] 在膝上內側肌肉豐厚處。
[操作] 術者用拇指和食指,中指對稱提拿3-5次,稱拿百蟲法;用拇指端按揉10-30次,稱按揉百蟲法。
[作用] 按拿百蟲能疏通經絡,止抽搐。
[臨床應用] 多用于下肢癱瘓及痹痛等癥,常與拿委中、按揉足三里等合用。
三、足三里——用于脾胃病、保健調理。
[位置] 外膝眼下3寸,旁開1寸。
[操作] 術者用拇指端按揉100-500次,稱按揉足三里。
[作用] 按揉足三里能健脾和胃,調中理氣,通絡導滯。
[臨床應用] 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穴,按揉足三里多用于消化系統疾病,配合推天柱骨、分腹陰陽治療嘔吐;配合推上七節骨、補大腸治療脾虛腹瀉;與捏脊、摩腹等配合應用,作為小兒常用保健的手法。
四、三陰交——用于小便發黃、遺尿、濕疹。
[位置] 內踝尖直上3寸處,脛骨后緣凹陷中。
[操作] 用拇指或食指端按揉,稱按揉三陰交。按3-5次,揉30-50次。
[作用] 按揉三陰交能通血脈,活經絡,疏下焦,利濕熱,通調水道。
[臨床應用] 主要用于泌尿系統疾病,如遺尿、癃閉、小便頻數澀痛不利等,常與揉丹田、補脾經、揉腎俞、推箕門等合用;亦常用于下肢痹痛、癱瘓等;按揉三陰交尚有健脾胃、助運化的功效,用于小兒消化不良等癥。
五、解溪——用于嘔吐、腹瀉。
[位置] 踝關節前橫紋中點,趾長伸肌腱和拇長伸肌腱之間。
[操作] 用拇指指甲掐或指端揉,3-5次,揉50-100次。
[作用] 本穴主要用掐法,能解痙、止吐瀉。
[臨床應用] 主治驚風、吐瀉;對踝關節屈伸不利和足下垂久揉有效。
六、豐隆——用于咳嗽有痰。
[位置] 外踝尖上8寸,股骨前緣外側1.5寸,脛腓骨之間。
[操作] 用拇指或中指端揉30-50次。
[作用] 揉豐隆能和胃氣、化痰平喘。
[臨床應用] 多與揉膻中、運內八卦合用,治療痰涎壅盛、咳嗽氣喘等癥。
七、委中——用于發熱(涼水拍打)、慢驚風。
[位置] 腘窩中央,兩大筋(股二頭肌腱、半腱肌腱)之間。
[操作] 用拇指、食指端提拿勾拔(月國)窩中筋鍵5次,稱拿委中。
[作用] 拿委中能疏通經絡、息風止痙。
[臨床應用] 常與揉膝眼、揉陽陵泉配合治療驚風抽搐,下肢痿軟無力。
八、后承山(承山)——用于驚嚇。
[位置] 在腓腸肌交界之尖端,人字形凹陷處。
[操作] 用食指、中指指端在后承山處稍用力撥該處的筋腱10次,稱拿后承山。
[作用] 拿后承山能疏通經絡、息風止痙。
[臨床應用] 常與拿委中等配合治療驚風抽搐,下肢痿軟,腿痛轉筋等。
九、涌泉——用于內熱癥、發熱。
[位置] 足掌心前 1/3與后2/3交界處的凹陷中。
[操作] 用拇指指腹在涌泉穴按揉100-500次,稱揉涌泉,用拇指指腹著力,向足趾方向直推100-300次,稱推涌泉。
[作用] 推涌泉能滋陰退熱,引火歸六。揉涌泉能降逆止嘔,理腸止瀉。治吐瀉,發熱,嘔吐,腹瀉,五心煩熱。
[臨床應用] 退虛熱,常與揉上馬、運內勞宮等配合治療五心煩熱、煩躁不安、夜啼等癥;若與退六腑、清天河水配合,亦可用于實熱證。揉涌泉能治嘔吐和腹瀉,左揉止吐,右揉止瀉。